《电阻》教学案例
2010-03-19
《电阻》教学案例
李芳英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重点
1.电阻概念的建立及其单位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3.控制变量法
●教学难点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设想以《同心圆》理论为指导,体现“以兴趣促行动”的理念,根据物理科的学科特点,尽量发挥实验和生活体验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采用生活中的一则故事,引出问题:“铜和铁都是导体,为什么生活中用铜或铝做导线,而不用铁呢?”利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紧接着,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导体接入同一电路时电流表示数不同,在奇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初始概念产生冲突时,及时引出电阻的概念,使学生在惊喜中很轻松的接受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在掌握了电阻概念之后,及时让学生回过头来解决课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提升学习自信心。在“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中,课本安排的是演示实验,这里面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说,老师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练习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物理的重要性,加强其间接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
二、进行新课
(一)电阻
1.演示实验:把长短、粗细都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分别与小灯泡串联接入同一电路,并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提出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及单位的符号,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问:在刚才的实验中铜线和镍铬合金线谁的电阻大?(镍铬合金)你是怎样知道镍铬合金的电阻大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介绍无理方法——转换法。
2.查看常温下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回答课前小故事中的问题。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引出问题
前面的实验中,铜丝和镍铬合金丝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虽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但电阻不同,这说明什么呢?(生答:说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用同种材料制作的导体,它们的电阻大小就一定相同吗?(生答不一定)同种材料制作的导体,其电阻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测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提示:(1)该实验要用到哪种实验方法?
(2)在该实验中怎样比较电阻的大小(利用转换法),这就要保证什么条件?
4.进行试验:
5.总结规律
6.拓展延伸:
学生看书P17几种长1 m,横截面积1 mm2的金属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比较几种材料导线的电阻值,为什么要列出20℃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表格中有无列出在什么电压下、什么电流下的电阻?为什么?
7.小结: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
三、反馈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物理方法,掌握了哪些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