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熊宇裳老师执教的《用计算器计算》

2010-09-29

把握教材学有所用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赏析熊宇裳老师执教的《用计算器计算》

周平涛

经过期待,9月29日上午聆听了熊宇裳老师执教的《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作为同年级的同科老师,我个人认为本课似概念课而非概念课,似计算课而非计算课,教学重点很难抓住,学生常规也是一个挑战。今天听了熊老师执教之后,似乎对这种课型有了一些感觉,也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把握,课堂价值的体现。

按照教材安排,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应该是操作使用计算器。熊老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知识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计算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熊老师并没有去详细的介绍操作程序。为了教学“CE”键的作用,熊老师非常巧妙的撒了一次慌:“请听算:3625-1735哦,对不起,老师报错了,应该是-1425,怎么办?”在探究讨论汇报中,解决了第一个要点。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使用计算器找计算规律,熊老师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设置了第二个悬凝:用计算器计算9999999×9999999,学生发现计算器算不了,在矛盾中去找办法,找规律。

2、设计意图明确,句句题题有用。

熊老师上课语言精练,干脆利索,思路清晰。熊老师引导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她的目的,如,引入环节:“在哪里见到过计算器?”结论是说不完,计算器的用途太广泛,所以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揭示课题)。熊老师设计的练习也很有针对性,能起到突破难点的功效。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里老师设计了6道习题,我想老师有3个目的:一是熟练使用计算器;二是明白同级运算可以按照顺序直接计算出最后结果;三是发现计算器并不是万能的,要有选择的使用。

借此,也谈几点个人思考:

1、目前,计算能力是数学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不能因为今天学习“计算器计算”就一劳永逸了。因为学生都想偷懒,他们还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老师要在这里特别强调“今天学习了计算器计算并不是说今后所有的计算就能用计算器来代替完成了”。今天熊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结论是计算器用在有难度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明确,应该是题目要求使用的时候才能用,其他情况下必须靠智力完成。否则从今之后学生口算不出来的题目都用计算器去计算,后果会难以收拾!

2、学生积极、自信不等同于上课随意,这里有学生的长期以来常规意识,也有老师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分层练习时,三选一的要求会导致速度快的同学做完没事干,起不到分层的效果,体验也不深刻,要求应该是至少做二道。另外,在反馈时,不要大家一起谈,既没有体现什么,还会很乱,在乱的状态下学生就不会不听指挥,想停的时候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