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和核心项目解读
2011-09-2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和核心项目解读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允许我说个题外话。几个同事闲聊的时候,经常会讨论到是教语文好,还是教数学好,还是教英语好这个话题。跟同事比来比去,我还是觉得教语文好。语文不像数学那样加减乘除一定要算得清清楚楚,也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把五彩斑斓的世界弄得明明白白。语文是浪漫的,因为文学是浪漫的。我常对学生说,同样是下雨,一个凡俗的人说:下雨了;一科学家会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而一个文学家会说:听,天使在哭泣。我喜欢引领学生去领略文字的馨香,喜欢趁他们在微醺时让他们学着抒怀写意,一起享受文字组合带来的欢欣。所以,我经常暗暗庆幸,幸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如何导入
有一段时间我总认为教语文要回归本色,“简洁就是美”,所以课堂上常常花样不鲜、形式不丰。导入课题时,我惯用的方式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X X。”然而有一次,学生进行《我理想中的语文课》习作,很多同学竟不顾尊师颜面,措辞尖锐地说:“我不喜欢老师的课总是一成不变、毫无生气。”“我喜欢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出人意料,给人惊喜,让我们学习课文时有无限的遐想和充满期待。”“老是千课一面,令人索然无味,还谈什么兴致勃勃地往下学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正当我自我陶醉之时,竟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天又一天抑制孩子们学习的兴致!于是,在之后新课导入的方法和策略上,我特别注意因文而异、不拘一格。这样,确实能让学生兴趣盎然深入课文学习。试举例说明。
一、故事导入,铺垫主题。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种方式适合哪些课文呢?一般课本中写人的文章都比较适用。
比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上课之前我讲述了大家熟悉的周恩来总理故事。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美国记者原想羞辱中国一番,没想到被周总理反将一军。然后,我让同学们说一说此时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周总理用嘴就能为国争光,真是好样的!”有的孩子说“语言真是一门有魅力的艺术”。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以后,我提出今天这节课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这样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一起走进中国的春秋晚期,去认识一位叫做晏子的人。通过找两个人之间的共同点,在故事中,学生们就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教学《匆匆》,我在导课时,出示班上某同学半岁和五岁时的两张照片,让同学们猜猜这是谁。有的同学上课前预习了,毫不犹豫:“这是朱自清先生。”有的同学连忙否定:“不,这肯定是李老师”我请照片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学生看到与自己猜测迥然不同的答案,在一阵欢声笑语中,他们感悟到,这位同学今天完全变样了,长高长大了;感悟到时光易逝,岁月如梭。至此,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揭题了。这样,学生有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也随之激发。
三、视频导入,活跃气氛。
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现在我们的课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视频图声情并茂,运用视频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愉悦的享受,在上课开始时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在班上做调查,有人看过天下第一潮——钱塘江大潮没,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然后就问大家想不想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说想。钱塘江的大潮场面确实壮观,像千万匹战马奔腾而来,响声震耳欲聋,到了岸边能拍起几十米高地浪。在一声声学生“哇”“哦”的惊叹声中,他们走进了这篇课文的情境。
四、抓住文题,直接介绍。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教学《将相和》时,我紧抓文题提出问题,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主人公一目了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了熟于心。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得心应手了。
除了以上所述,导课的方式还有以旧带新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质疑导入法、人物背景介绍法等等。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我们只要利用开课几分钟,用上恰当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一堂高效课奠定基础。
核心项目解读
如果把一篇课文的教学比喻成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核心项目的解读在这场战争中毋庸置疑就处在战略要害的位置。所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怎样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得简约而有实效呢?
在我不多的教学经验中,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明确一个(最多两个)核心训练,根据核心训练目标不遗余力地落实训练,实现核心训练效益。那么,怎样去确立一个这样简约而有实效的核心项目呢,具体可以这样去操作:
一、结合课后习题,确立核心项目
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意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对课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按习惯的教学方法,一篇讲读课文,首先是扫清生字词,接着是依次序逐词逐句分析课文内容、情节,最后才是让学生动笔做“思考、练习”。然而,有的分析超过时限,只得让学生把“思考、练习”当作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来完成。这样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赘物。
如果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整合“思考、练习”题,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核心训练项目,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实例:
如教学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二中第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确立为核心项目。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并理解关键词“不可估量”词意,结合词意,理解句意,然后,思考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带着这个问题解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读、练读、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落实课后习题1的训练。再解读第五自然段描写英法联军“统统掠走,任意破坏,连烧三天”犯下滔天罪行,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章把圆明园昨日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目的是形成情感反差,从而激起我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从而落实习题3的训练。最后以“圆明园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不可估量的损失”为题,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从补充现在祖国辉煌的图片资料中升腾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单元目标训练。
二、围绕核心项目,设立学习分项任务
由于整合后的目标有一定的难度,想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老方法是达不到整合要求的,只有围绕整合后的目标,将课堂划分几个大的教学环节,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才能克服“教师讲得过多过碎,学生昏昏欲睡”的弊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
请看教学实例:
我教学《松鼠跑进我家》,给学生确立了三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大声读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学生通过初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抽读词语,根据意思说词语的练习,积累词汇。
学习任务二:松鼠跑进“我”家,主要做了哪些事?默读课文,用“ ”划记有关语句。接着学生以“松鼠跑进‘我’家, 不见了,原来 。”句式说话,疏理了文章主要内容:方糖不见了,原来是松鼠贮藏了;蘑菇不见了,原来是松鼠晾晒了;松鼠不见了,原来它垫窝了。
学习任务三:松鼠跑进“我”家,我们一家人怎么对待它呢?再次默读课文,用“ ”划记有关语句。
句式训练:(1)看到松鼠跑进“我”家, ,“我”(爸爸、妈妈、奶奶、哥哥)说:“ 。”
(2)如果松鼠跑进我们家,我们会 。
这样不仅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语言,同时让学生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创造了更美好的境界,从而升腾起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注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一主轴,由低到高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感、层次感、立体感,最大限度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目标越来越清晰,学生学习主动权真正发挥了实效。
三、挖掘教材空白,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
挖掘教材空白是温恒福所著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中的一种技术,也称为留空白技术。即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发展学生语言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升华课堂的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核心项目确定为“为什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要研究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了解“伯牙善鼓琴”。补充资料:俞伯牙是春秋时代的宫廷乐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接着播放《高山流水》曲子,试想:伯牙弹奏此曲,会得到哪些人的赞美呢?用“(谁) 地赞美道:‘ 。’”句式启发学生想像,宫廷中哪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课堂上,学生是这样回答的:(1)宫中大臣会啧啧称赞:“好啊!此乃天籁之音!”(2)丞相捋了捋了胡子,称赞道:“妙哉!妙哉!这琴艺真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啊!”(3)皇帝点了点头,说:“嗯,爱卿了不起呀!”(4)皇后娘娘拍手称赞:“琴仙,你就再来一曲吧。”看,学生多入情入境啊!宫中那些肤浅的、空洞的,没有具体意义的赞美,为理解伯牙没找到知音而内心寂寞、痛苦,渴望能找到真正的知音作了基础,也为后文“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形成对比。
实践证明,教学中教者用心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当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将作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