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微老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反思及评课稿

2015-03-18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主设计人:周微)

德育渗透

1.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黎明、喘气”等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教 案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 直接导入

1、鼓励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小村庄在哪里?

生:小村庄的景色美丽吗?

生:小村庄有多大?

2、出示课题。指名读。

3、书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独学三步曲:

第一步: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第二步:积累好词佳句,自然段落别忘了。

第三步:再读课文,二次朗读。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2)汇报我积累的好词佳句

(3)词语轮读(小老师)

(三)指名朗读课文

概括文章大意。(理解得与失)

二、小组合作识字交流

(一)组长合理分工:

第一步:组长带领生字正音、书空。

第二步:组员交流识字好方法。(鼓励换一换、对比识记形近字)

第三步:词语开花

(二)小组汇报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找一找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

“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

“裸”的左边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衣撇的“勿”。

三、书写生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文插图导入 铺垫情感

1、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齐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小庄。谁能用书上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介绍?(播放音乐)

2、指名配乐朗读介绍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生轮读(采访感悟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添润)

3齐读

二、复习回顾——“斧头”之下的得与失

师:孩子们,课文中三次提到了这把锋利的斧头(画斧头),可老师一直在纳闷,你说这锋利的斧头跟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生:斧头让村民们得到了工具、房子、家具,也让村民们失去了小村庄。

三、小组合作学习2-5自然段

第一步:组员齐读或者轮读文段。

第二步:(抽签)确定汇报内容

问题1斧头让村民们得到了什么?

问题2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失去了什么?

任务分工:汇报文段2人

汇报理解2人

补充 2人

(一)斧头一砍得多少?

师:你从哪句话中看出靠着锋利的斧头村民们得到了什么?

反馈:

1、“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是什么意思?用树木干什么?

预设:生1:把树木当柴了。生2:用树木造家具了。生3:用树木造房子。

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上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3、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课件出示)

4、师生接读

师:看,有了斧头多方便啊!

句式训练:“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盖房、造梨,就——

生:拎起斧头到上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就——

生:拎起斧头到上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就——

生:拎起斧头到上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火,就——

生:拎起斧头到上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5、面对一栋栋房子,面对各式各样的工具,面对应有尽有的家具,村民们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预设:生1:用途大。生2:很厉害!

6、村民们对斧头有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预设:生1:感谢斧头。生2:喜欢斧头。

(二)思考汇报:小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失去了什么?

1、感受“慢慢失去”

师:村民们喜爱斧头,感激斧头、依赖斧头。可他们根本没有注意,也正是因为这把斧头,(课件出示)小村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慢慢地失去,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课件出示: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裸露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2)说说失去了多少树。(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3)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

(4)补充阅读资料。请孩子们快速阅读以下这段话:

(5)你知道吗?

2、感受“最后的失去”

师: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第4段)

随机反馈:

(1)抓住“没喘气”体会雨大。

(2)抓住“咆哮”、“卷”体会洪水急。

师:做一下卷的动作,这时候的洪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旋窝,像……把小村庄给吞没了。

(3)想象说话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大雨,怎样的洪水呀?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课件呈现:风声、雨声、雷声……)

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听着听着,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被咆哮的红说卷走了。能告诉大家,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4)指名读

(5)读第5段

师:同样一把斧头,让村民们得到了许多,但是让他们失去的更多;同样一把斧头让村民们笑、又让他们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你会怎么选择呢?

同样的斧头……

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我们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斧头吗?我们能将责任都推给斧头吗?(板书:村民)

3、补充资料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我们地球最好的朋友。

风沙来临时,树木是勇敢的守卫者;

雨水咆哮时,树木是坚实的阻挡者;

空气污染时,树木是神奇的过滤器;

四、结课

师: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一起保护它。

……

分层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不 错

斧 头 爱护家园、保护环境

毁 灭

融情读悟 思辨出彩

——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村民们的得到与失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道理却非常深刻。

授课结束,我还依然沉浸在学生们那一句句真切、朴实、源于内心的争辩与表达,本次授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如下:

片段一:融情悟读

课文导入伊始,我精心选择了四张四季风景图,图片是对学生最好的感官刺激,我用一段简洁的介绍语,配乐入文。

师:你瞧,这就是风景如画小村庄,那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游人如织、秋天金黄一片、冬天白雪皑皑。谁能读出小村庄的美好!

1、指名朗读、读通读顺。

鼓励学生一读再读,给予肯定,收获自信。

2、师生轮读、共进文本。

师采访——你看到了山上“郁郁葱葱”,什么景象?

生:一大片一大片树木,绿油油的。

师采访——你看到河水“清澈见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游来游去的小鱼。

师引导踮起脚尖,我们一起来感受:“填空湛蓝深远。”

师引导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呼吸:“空气清新甜润。”

感受:在生命课堂的探索道路上,我一直秉承着校级生命课堂大纲第一点: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渗透着真实、丰富、艺术的评价语言,牵引学生走入一个有序、积极、包容的课堂氛围。

3、配乐齐读、融情至上

片段二:小组合作畅谈得失

师:面对得到与失去,假如你就是这位手握斧头的村民,你会因得到而感到高兴?还是会因失去而感到痛心?

问题设计意图:在生命课堂的探索路上,我一直在寻找突破点,拿到这篇文本,我觉得,机会到了,校级生命课堂大纲第四点:发展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年级学生正是独立思想初步建立,思辨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把握这样一份素材,让学生初步应用批判性思维,围绕话题谈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出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辨出彩!以下是学生的精彩思辨答录。

生1:我为得到而感到高兴,因为我可以用斧头得到的一切去换取金钱,去购买更多树种,来植树造更多森林。

生2:我为失去而感到痛心,因为用斧头得到了家具、工具,但是出现了裸露的土地,最后村民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生3:我为得到而感到高兴,因为我会用斧头砍掉那些枯树老树,把小树苗连根拔起,栽到我家的后院,我修建围栏,天天保护它们,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伤害到它了。

生4:我反驳生3的观点,因为不管是枯树、老树还是新树苗,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不应该砍伐树木。

生5:我反驳生4观点,枯树渐渐老去,营养价值已经流失了,就好比大地是金库,大树是金子,如果大树都枯死了,大地就变成了一座空的金库,就没有价值了!

生6:反驳生4观点,因为新树苗是很脆弱的,它当然需要人类好好保护。我支持生3的观点,保护好小树,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小鸟才能在上面筑窝,建立自己温馨的家。

师:大家辩论的很激烈,虽然略显稚嫩,但是都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理有据。

感受:我第一次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辩证性思考,把握人文性学科不强调结论,允许并期待学生能在语文课堂发出不同的声音。

我很高兴有许多孩子们参与到了其中,也谈论的比较激烈和富于自己的理解。观点给出的很明确,但是在面对孩子们激烈的想参与其中来为自己“维权”时,形式的组织显得有点凌乱,辩论的学生个体非常专注、积极,但是倾听的学生显得不够投入,辩论滑向了议论纷纷,课堂的节奏不那么紧凑。这一点我想我还没有钻研透彻校级生命课堂指导方向,大纲指出:强调学习行为自主、真实、有效。执行方面做到:自学时间有保障、自学方法有指导、学生能接受基本信息并形成自己理解。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

张琳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叙事课文,内容简单,意义深刻。周薇老师做到准确把握、理解教材,课堂上把阅读教学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结合生命课堂基本特征,我觉得她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其一,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有序、热烈,学生展示自信、大方、得体,参与度高。

1、课文插图导入,铺垫情感,配着舒缓的音乐,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老师和学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再让全体孩子踮起脚尖,感受天空的湛蓝深远,再读第一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更好了。这就为学生理解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教学到第2-5自然段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布置任务是分工明确,讨论时也气氛热烈。

其二,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了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空间。如学生讨论“得到与失去”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说砍掉了再栽,是可以的,而有的学生说不能这样,因为这是建立在别人牺牲生命的基础上,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建议: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因为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