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赛课李溯老师执教《江南》教案、反思及评课稿
2014-12-05
《江南》教学设计
李溯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描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认读7个个生字。会写:叶、西。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教学构想: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如何通过简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美?我设想在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自主探究进行,重点体现在快乐识字,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以游江南感知课文导入,赏江南,发现江南美在哪里;赞江南,通过小组合作加强朗读与体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荷叶、荷花头饰
教学过程:
一、《游江南》导入
1.上节课呀,老师带你们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连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铺满了莲叶,开满了莲花。这个地方就是——江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出长江。
长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好多个省市。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是江南。
3.今天,就让我们摇着小船,再去江南游一游吧!
4.自由拼读课文。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
jiāng nán yú xī běi
江 南 鱼 西 北
cǎi lián hé xì jiān
采 莲 何 戏 间
⑴游戏:< 采莲仙子>指名认读,小老师带读。老师正音,齐读。
(2)书写生字:叶、西。
生观察生字所占位置,老师范写,生书空。
6.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生字娃娃又高兴地跑回诗歌里去了。你们已经能够认识它们了,相信大家这次会把整首诗读得更正确,更熟练了。
二、《赏江南》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不要拼读。
2.出示幻灯片,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3.是啊!江南风光秀丽,河水遍布,非常适合荷叶生长,所以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4.出示图片,层层叠叠的荷叶,高低错落,一碧无尽,装点了许多荷花。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江南的莲叶真多啊,就是课文中的“莲叶何田田。”“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5.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学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样子。
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看,她们嘴角还带着微笑呢!她们心里肯定很高兴。让我们也高兴地来读这句话。(齐读)
6.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
7.看图:小鱼在干什么?(“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
8.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9.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来做一回快乐的小鱼吧!
表演:谁来做碧绿的莲叶,漂亮的荷花,还有那淘气的小鱼?
师:(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他们)小鱼,小鱼,你别走。刚才你在莲叶丛中游玩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你能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吗?(齐读)
10.江南这个地方湖泊众多,河流纵横,荷花、莲叶随处可见。小鱼们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可高兴了。让我们再去游一游美丽的江南,做一回采莲的孩子。
11.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停顿: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2.小组合作赞江南:在组长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
课后反思:
众所周知,《汉乐府》是专用来谱曲吟唱的,它们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特点。而其中《江南》一首,则更是流传久远了。这首诗以采莲女采莲为基点,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美、活力美。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的品读上。具体来说,我觉得本课有如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理解、品味诗歌。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我没有在字词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在几个关键字方面教了一会儿,一起学了写法。在读的方面,我试着让他们通过个别读、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读出诗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老师只是导演。学生回答、讨论、角色演读等等环节,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多时间。比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有些学生在对诗歌有独到理解的同时,我给予了认可和引导。
三是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程度很高。整节课学生的读、演、说、思都很主动,一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基本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生命课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学生真正的参与不够好,一些活动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品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体现的不是很好,没有随着读的深入,加强对文本诗歌的理解。需要继续努力。
评李溯老师执教的《江南》一课
评课人:周敏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