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简案及评析

2015-04-08

《液体的压强》简案及评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说明液体压强的存在.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课时:2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2015年1月“蛟龙”号已进行了第9次深海作业。

问:为什么蛟龙号下潜越深,难度越大呢?引入“液体的压强”。

二、授新

(一)独学

阅读教材“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的问题:如果液体有压强,那么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对学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进行初步的猜想。

我的猜想:液体的深度、密度、质量……

(三)群学(合作探究)

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演示实验,论证自己的猜想

我的论证:

序号

现象、实验或实例

液体压强的特点

1

2

3

说明:

1、各小组分工合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探究;

2、为了论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可以举身边的实例,可以说看到的某种现象,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

3、各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时必须上讲台演示、讲解、论证。

根据以上论证,综合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

1、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 的有关。

2、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都相等;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的大小

合作交流回答问题:

甲乙两容器内装同质量的水,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请问水对两容器底面的压强大小关系怎样?说出你的理由并试着加以论证。

结论:

=ρgh

三、应用拓展

“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那么在该深度下的物体受到的压强为多大呢?如果“蛟龙”号有一个小窗口的面积为0.05平方米,那么这个小窗口受到的压力为多大?

评杨益宏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一课

黎恢健

《液体的压强》一课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杨老师对教材理解透彻,认真分析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及我校生命课堂的理念,把课本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去,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创新展示的平台。

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液体的压强》的这一课,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这堂课遵循了自学、交流、实践评价四部学习流程

杨老师用潜水器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紧接着小组派代表进行试验操作,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中的其中一点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在描述结论的时候,未发言的小组对发言组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整节课下来,流程完善,过渡自然。

二、这堂课营造了一个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在回答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进行了猜想,并且杨老师叫了很多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都回答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的回答不太完善,杨老师就鼓励他们说: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一来保护了学生的回答,同时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这堂课发展了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在教学设计中,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空间。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讲台上老师准备的器材或者选择身边的器材进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没有展示的小组对展示的小组探究的过程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建议:如能准备两种不同的液体供学生探究,那么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