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5-04-08

《东南亚》教学设计与评析

地理

年级

班级

七2

周次

5

授课时间

3月31日

第六章 第一节 东南亚(1课时)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叶如良

评课人

任冬生老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农业等各项地理要素

2、理解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3、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东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当中的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旅游航线:“新马泰”航线,让去过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议,然后导入东南亚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1、在世界地图中学生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请一位同学指出来)

2、指导读图7-1,找出东南亚的两个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过渡:正因为东南亚分为两个部分,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也会分成两部分来对比学习。

3、【自主学习】:

课本32页分别介绍了东南亚的哪些地理要素?你能说出其特点吗?

位置

亚洲的东南部,纬度低

范围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

农业

人口分布

请几位同学上台对照地图对各个要素进行解说。

4、【小组讨论】:东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哪些联系?

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过渡:在黑板画出马六甲海峡的大致轮廓,让学生读图说出它的构成,引入重要的交通枢纽——马六甲海峡的学习。

读图7-4,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两道思维提升题:

教学过程

5、【思维提升】读图7-4

(1)、有人说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你觉得呢?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2)、万一马六甲海峡不能走了,需要重新开辟一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自愿上台展示,目的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全球大局意识。

最后,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后,展示一组关于东南亚的风景名胜放松一下。

当堂训练

练习册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区域地理的第一节课,所以特别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引,通过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这个环节看是成功的,学生充分的理解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着各种联系的,并且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思维提升环节的两个问题视野比较大,但是同学们也都能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和当前的政府决策一致,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大力表扬。

浅析叶如良老师《东南亚》一课

1、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训练。老师加强了“知识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一开始就通过新马泰旅游线路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特别是有东南亚旅游经验的学生异常兴奋,刘轩仪同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整个教学过程中,叶老师都特别重视识图、读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也是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分析问题,老师也将地理学法有机渗透到地图教学中,一堂课中地图展示达到8次之多。

2.教学模式走向交往与对话,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无论是【小组讨论】:东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哪些联系?还是在【小组合作】1、有人说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你觉得呢?2、万一马六甲海峡不能走了,需要重新开辟一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在整个展示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老师始终以欣赏鼓励的眼光期待学生的回答。学生在问题的表达上自信大方,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有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富有艺术性,如陈涛在谈到可以开辟一条隧道作为新航线时,叶老师马上惊讶地说:哎呀,你跟李克强总理想到一块去了。陈涛那个得意劲啊,别提多开心了。

3、发展学生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讨论“东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哪些联系?”时候,学生分析了地形地势对河流、农业、人口的影响时,老师继续追问,周驰宇就马上说老师河流也会影响地形,在河流的下流往往会出现冲击平原,进而影响农业和人口的分布。又如在问题:万一马六甲海峡不能走了,需要重新开辟一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马六甲海峡的位置,想出了5条解决途径,其中有2条途径与中国政策不谋而合,真的让人惊异于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