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5-04-07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2.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与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 | 问题与情境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引入新课 | [问题1]请同学们屏住呼吸,张开嘴,看能坚持多久,有什么感受? | ||
学生体验,说出人体需要呼吸;导出本课学习内容 |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 ||
课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
| 较强视觉冲击 | |
| [问题2]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哪些生理活动有关? |
| |
【动画演示】 | 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实原因。教师对相关难点处结合实验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 预备知识,为学生本课后续学习做知识储备 | |
[问题3]胸廓结构 | |||
【图形分析】胸廓结构示意图 | 1、胸廓包括哪些结构? 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 3、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 | 学生在识图基础上通过自学明确胸廓结构 | |
[问题4]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 |||
1、【学生体验】方法:学生先用手按在胸部,再深吸气、深呼气 | 1、吸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 2、呼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 3、呼吸时,胸廓容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指导学生正确体验,并说出现象。并讲述肋骨之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胸廓的扩张和收缩。 | 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 |
3、【演示实验】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器官、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 4、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时,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什么?气压的变化是什么?气体流行是怎样的? 5、膈顶由图C向图D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 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 | |
4 | 6、胸廓容积的变化会引起肺的容积以及肺内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 学生根据模拟和已学知识完成,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歌诀: 肌收缩,积变大,压变小,气入肺; 肌舒张,积变小,压变大,气出肺。 |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肺内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静下心来,再品味这节课是,发现还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1、如何更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有待提高;
2、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较难,导致浪费了时间。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叶如良评汪老师的生物课
一、新鲜体验,吸引眼球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张开嘴,看能坚持多久,有什么感受?”,汪老师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小体验,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纷纷体验,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我觉得这个导入很新颖,很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
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这节课的课题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汪老师是怎么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掌握的。首先,汪老师利用《学法大视野》的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本的自主学习,这一步汪老师做的很朴实,同学们利用课前预习的表格,对本节课整个知识框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很明显,绝大部分同学还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个时候汪老师及时抛出了四个核心问题供同学们合作探究:
1、胸廓容积变化与哪些生理活动有关?
2、引起肋骨与膈顶产生运动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3、胸廓容积的变化会引起肺的容积以及肺内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4、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可以看出,这四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尊重了学生实际,很好的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进程。
第三步,当学生在台上进行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的时候,汪老师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点拨,使得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越来越清晰:肋间肌、膈肌的收缩/舒张—肋骨运动/膈的运动—胸廓容积变化—肺的容积变化—肺里的气压变化—气体进出肺
最后,针对“先胸廓扩大后吸气,还是先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这个易错点进行了一个重点突破。最后再回到导入前的小体验,使得整个课堂首尾呼应。
三、动画辅助,花样“道具”
汪老师每次上课都有一个很亮的特点,就是总会有一些能让同学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各种道具,这不,讲到肋骨和肋间肌的时候,汪老师拿出了人体肋骨模型,当讲到胸廓容积变化与肺的容积和气压变化的时候,汪老师又用气球和玻璃缸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模型,这些都让学生既感新奇,又能实际操作,更能马上掌握知识。那么还有一些不好用模型展示的部分,汪老师就制作了一些动画,比如呼吸时,肋骨运动的动画;呼吸时,膈肌运动的动画;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气压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汪老师则通过一个注射器测试气压的动画,很好的展示了为什么容积变大,气压会被变小。
四、画表梳理,点睛之笔
最后,汪老师以填表的形式,让同学们进行了一个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学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可以说这个环节给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