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5-04-07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1)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教学重点:
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组成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教学方法:[来 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检测:《苹果种子历险记》
洲洲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洲洲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的,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在洲洲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洲洲。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 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 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 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5、 你知道苹果种子这一天经过了人体哪些消化器官吗?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学生答案,提出质疑?
学生自主探究:
请大家仔细阅读26、28、29页,每个小组设计两个表格(或知识网络图):一个是依次列出消化道各结构的名称,以及这些结构的功能;另一个是依次列出各个消化腺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功能。小组长进行分工协调,完成后相互检查交流。
合作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幻灯片),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反思课前知识检测内容。
知识过渡:苹果种子历经艰险,最后终于全身而出!如果是一小块馒头(淀粉)从口腔进入最后还能够全身而出吗?它在人体内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合作探究:
1.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各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3.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评价。
师生一起归纳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知识拓展:
1、吃饭细嚼慢咽好?还是狼吞虎咽好?为什么
2、在我们周围有的人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为什么?
春暖花开,生命之花怒放
任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任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以《苹果种子历险记》导入新课,让学生以“苹果的旅途“为主线,写出途中的“风景”(各种消化道),同学们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然后学生上台以各种形式展示消化道与消化腺的组成。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