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您的孩子比您更成功!(系列报告一)
2008-05-18
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 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让您的孩子比您更成功!
―――“我们的理念决定孩子的未来”报告之一
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校长 段佳琪 2007年11月16日
未来的竞争是孩子的竞争。所以,当今社会,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和失败,都成了大人的全部,成为家长、家庭和谐、快乐的核心。
过去,下一代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门第、财产和权力的差异。
未来,下一代的竞争,将取决于孩子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优秀,因为任何一个有才华的、哪怕只能穿上牛仔裤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董事长。
现在,我们努力追求“让您的孩子比您更成功”的教育目标,就是希望我们的父母应该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关注教育,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
n 成长故事之一: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给母亲的信
比尔·盖茨在1975年母亲节时寄给他妈妈一张贺卡。这一年,他还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比尔·盖茨在给妈妈的贺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
I love you mommy! you never say that I am inferier to other children and you always try
to find more chances to praise and encourage me , I miss all the happy time passed with you !
I love you mommy!
Yours Bill
【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
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渡过的所有快乐时光。我爱您,妈妈! 您的 比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母亲的赞扬、鼓励性的赞扬、爱的赞扬,是比尔•盖茨获得了无以伦比的精神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动力,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并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我们不能不佩服,比尔•盖茨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n 成长故事之二:卡尔 威特―――德国近百年少有的奇才。
故事记录了19世纪德国人卡尔 威特由一名先天不足、略显痴呆的婴儿,一跃而成为有惊人成
就的奇才的过程。
卡尔八岁时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九岁考上了莱比锡大学。
十四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十六岁获得法学学位,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二、我们的理念决定孩子的未来!
n 站得高一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就是希望能从我们的培养人的目标着眼,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去实践我们的教育过程,去
评价我们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根本是人。教育就应该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成就有差异的学生。比如,甲的语文好于数学,乙的英语强于物理,张三会绘画,李四爱唱歌,王五好踢足球,赵六爱吹牛……语文、数学、物理好的是人才,绘画、唱歌、踢球好的同样是人才;学习成绩好的人是人才,实践能力强的人更是人才。
A. 小孩像种子。
B. 现象分析。教育家吕型伟推荐的故事。
C. 宁珀的经历。
学习成绩优秀,只是孩子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学习成绩优秀并不是孩子优秀的代名词;决定
孩子一生祸福的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和做人的品质。
n 看得远一些
就是希望我们能从十年、二十年,甚至以孩子的终生发展为坐标去衡量孩子的发展,衡量教育
的得失,让学生现在的学习经历,拥有未来的意义。
(一)教育现状。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子心态导致了对孩子的过分的关注、过度的呵护、过高的期望,造成了我国孩子在教育成长方面所呈现的“三大三小”的现状:
生活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空间越来越小。
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空间越来越小。
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教育是长跑,人生更是长跑。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的终生着想。
(二)中西教育特点及现状的比较。
1、两次比赛:
A. 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连续十三次获得世界团体冠军。
B. 家庭用品设计大赛,含泪而归。
2、一个学习差异:
A. 中国:密度大,思考小。
B. 西方:密度小,空间大,创造多。
3、三次家庭作业:
A. “中国的昨天与今天”
B. 我怎样看人类文化。
C.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问题:
a) 谁应对二战负责?
b) 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c) 假如你是当时美国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是否认为只有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才是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
4、一个事实:诺贝尔奖一百年与中国无缘。
5、一个结论:我们赢得了人家六年,人家却赢了我们一辈子。
(三)成就孩子快乐的人生:
1. 健康的价值观。
2. 终生有用的知识。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n 想得深一些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透过表面现象去思考本质的、深层次的东西,去获得更加有价值的因素。
(一)、《涉外保姆》片断的思考。
(二)、真爱育真情。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动,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既有“小爱”,更有“大爱”。现在的时代,仅仅满足孩子吃穿需要的“小爱”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大爱”才是爱的真谛所在。
1、刘成器的悲剧。
2、王晶的家教经验:娇生但不惯养,独立必须自主,自作必须自受。
(三)、砺炼出英才。
―――故事之一:“李嘉诚砺炼方略”。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均成为商界奇才,在教子方略上,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质,不能溺爱和娇生惯养,这与家里财产多少没有关系。
―――故事之二:“夏令营中的较量”。
……一列夏令营的队伍行进在大雨滂沱的草原上……
【日本爷爷】:一辆高级轿车驶进小孩的队伍,走近一个感冒的日本小朋友,从车里出来一个老爷爷,他蹲下来,把手放在小孩的肩膀上,说:“孩子,我知道你感冒了,但是我也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是爷爷心目中的英雄,你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你一定能坚持下去,是不是?”小孩回答“是”,然后他挺起胸膛继续往前走……
【中国夫妇】:又来了一辆高级轿车,从车上下来一对夫妇,找到自己的小孩,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拉上了车,这对父母一边给孩子换衣服,一边唠叨:“你就是幸福,你看你坐在舒适的车上,人家却行进在泥泞的草原上。”小孩听了不耐烦,撅起了小嘴,母亲还是在不依不饶地继续唠叨着:“你是不珍惜你现在的幸福,你看人家怎样?”
从“日本爷爷”和“中国夫妇”对待孩子的态度的差异中,我们应该深思的是:“究竟是谁剥夺了孩子做强者的机会?”
过分的期望,使孩子变得无望。
过分的关心,使孩子变得无能。
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变得无情。
过分的干预,使孩子变得无奈。
我们不是没有挫折教育,只是挫折教育错位了,精神挫折太多,而物质上的挫折太少。
―――故事之三:“女婿的家务计划”。
这是一位美国父亲、中国女婿给自己孩子列出的家务计划表:
序号 | 家务内容。 | 备注 |
1 | 起床整理自己的房间。 |
|
2 | 每天早上扫地、拖地板。 |
|
3 | 每天晚餐时摆碗筷。 |
|
4 | 隔两天浇花。 |
|
5 | 每天喂鱼,每天收拾玩具。 |
|
6 | 为外祖父拿眼镜,帮外祖母摘菜、洗菜。 |
|
7 | 为爸爸擦皮鞋。 | ★ |
8 | 为妈妈的大衣作除尘清洁。 | ★ |
【说明:打★的项目意味着这本应是父母个人做的家务事,所以父母愿意为此而付费给孩子。】
流行的“富贵病”已经坑害了一部分被家庭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好吃懒做,高消费,无爱心,没有责任感,一身毛病。
“再苦不能苦孩子”误导了一代家长。专家们把我们的家长做了形象的比喻:农村的母亲是真正的奶牛形象,瘦骨嶙峋,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工薪阶层的母亲是保姆形象,伺候大爷似的,吃喝拉撒睡洗衣做饭全包;富贵家庭的母亲是柜员机的形象,钱,需要多少就取多少。
(四)、“太好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客观上讲,小孩子在学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但是,出现问题不是问题,怎样面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就是机会,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教育契机的来临。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养成“太好了”的心态和意识。
―――事例一:“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
―――事例二:长沙女孩的改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身心健康、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品学兼优,但是这需要付出滴水穿石的功夫,付出千淘万漉的辛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十分精心、十分倾心、十分专心、十分耐心、十分用心,使我们的孩子在教育的“黄金时期”里受到最佳的教育,这是事半功倍、惠及未来、利于个人,也利于国家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