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从考场作文看九年级学生对实践的深刻领悟
2016-11-11
时间都去哪了?从考场作文看
九年级学生对实践的深刻领悟
序言:
步入九年级以来,学科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了,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很久没有布置随笔了,可能潜意识里还是感觉随笔太个性化,对于规范写作不利吧。这次大考翻到作文命题,看到“时间都去哪了”几个字,心中思绪万千,但也着实担心这群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对时间理解多少,领悟几分。可是当读到孩子们的文字后,我的思绪飞得更远了,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吧,教育只是小心地保护每一颗种子,它们自然会在时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闫琪
时间都去哪了
陈翊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再次看到这篇朱自清的《匆匆》时,我已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收拾东西时无意间发现了小学时的语文书,思绪不禁飘回了那时……
外婆家后院里有棵板栗树,每年到了板栗成熟时,一回外婆家,她总是会和外公一起拿着钩子去勾板栗。勾下来的板栗总是饱满的一大颗,外婆用她虽然布满皱纹却依旧灵巧的手娴熟地将它剥开,留下里头黄澄澄的粒子,和外公刚杀的鸡一起炖上,一锅板栗鸡汤就为我备上了。为了熬出来的汤味醇厚,鸡肉鲜美,外婆就一直守着,时不时调一下火。逐渐的,便养成了这一习惯。
后来家里买了一个专门煲汤的电炖锅,不用人守着也可以炖出好喝的汤,而外婆仍执拗地守在炉子旁边。炖好后,外婆麻利地将汤端上桌,招呼着正在房中背书的我,或许当时背的,便是这篇《匆匆》。“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花儿谢了……”“来喝汤啦!”“好!”我本就爱喝汤,听到外婆的召唤,哪里顾得上背书,立刻窜了出来。闻到汤里散发出的板栗的甜香,真是垂涎欲滴、“摩拳擦掌”。外婆总是会笑我说:“你看你这急的,又不是没喝过汤。”我嬉皮笑脸的回答:“没办法,谁叫外婆煲的汤那么好喝呢!”
今年暑假,外婆心脏病复发,又不知为何中了风,住了院。我当时也在住院。外婆在重症监护室时,我因为刚做完腰穿不能动,所以都没能去看她。后来外婆转到了普通病房,我的病也好了一点,这才能去看外婆。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着外婆——病床上那个老人满头银丝,一条条纹路爬上她的眼角、额头、眉间,昭示着她的衰老。深陷的眼窝下的双眼也疲惫地闭着。我才发现,外婆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了,好像,老了。外婆醒了,看到我,慢慢地笑了,我知道她很开心,但她说不出话。此时的外婆像个刚出生的小孩,说话尚且艰难,坐、站、走更要重新学。看着陌生又熟悉的外婆,我心中不免悲痛交加。后来,外婆的病好了,这是大幸。可不幸是,外婆落下了后遗症,行动迟缓了很多。
今年,又到了板栗成熟的季节,再次回到外婆家。外婆还是一样地给我做了板栗汤。但板栗却不如当年的甜。外婆知道我在想什么,笑着说:“你外公老了,我也不能打板栗了,所以只能捡树上掉下来的。”我看到了她眼中一闪而过的失落,想要安慰,却不知从何说起。是啊,对于习惯忙碌于家中、田间的外婆来说,这无疑是大悲,又能如何安慰呢?回家时,外婆仍然像以前那样,大包小包的东西都往后备箱里塞,说自己和外公两个人也吃不完,留给他们还不如给我和我表哥补补。其中便有一袋板栗,比起以前,确实是少了许多。我看着外婆,心中又有些疼。
“喝汤啦!”一声招呼使我的思绪飘回,可在那一刹那间,我以为此时仍是那个手脚麻利的外婆在喊我,又有些失神。来到厨房,看到那个忙碌的身影,哦,是妈妈。我帮忙把汤端上了桌,摆好了碗筷。汤里的板栗是外婆家带来的,没有当年的那么甜,熬出来的汤也少了些味道。我又不禁想到,好像就在这一碗又一碗的汤中间,时间就这么的流逝了。汤可以再煲,燕子可以再来,杨柳也可以再青,可时光却不能重来。
或许我们无法拖慢时间的脚步,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珍惜眼前人。
时间都去哪儿了
黄子墨
一阵凉风袭过耳畔,又见街边的白桦从秋风萧瑟中抖落一地枯叶。伸手接住一片枯黄,才惊觉暮秋已至。不禁停下脚步,在心中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幼时,时间似乎都流逝于玩乐之中。不明事理的孩子总爱玩乐胜过读书,而生长于乡村县城的我更是如此。记忆的画面常停留于“儿童急走追黄蝶”至汗流浃背的情形,即便它“飞入菜花无处寻”也毫不罢休。或是与小伙伴尝试着“种豆南山下”,每天给它浇水松土,却只落得“草盛豆苗稀”的下场,大概也不比陶渊明好上多少。幼时的玩乐,存在于美好的记忆之中,承载着时间的流逝。
步入学生时代,时间逐渐用于阅读,亦可怡情,亦可博彩。无论是《悲惨世界》中“地球只是天庭的地狱”那样恢弘的沉重,还是《飘》中“明天是新的一天”的感人至深的执着与追寻,抑或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那般的坚守与向上,都以它们的文字浸润了我的心灵,带走了我的时间。
而如今,时间更多地停驻在书本上。执笔演算于稿纸,数学深刻地践行了哲人所言——“数学使人周密”。学习历史,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教人“以史为鉴”,从而知兴替。学习物理,探究事物的本质,用符号与概念教人明智……学习源于课本,却又不止于课本。时间就在不断的学习中,流向人生的下一城。
杜秋娘诗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时间价比金钱,却不会“千金散尽还复来”,它更似流水,一直存在,却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唯有紧紧握住将要流逝的每一秒,才能在自己扪心自问:“时间去哪儿了”时,以骑士凯旋般的姿态为自己喝彩:“它们流进我未来的海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