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年味”
2017-02-24
寻找遗失的“年味”
正月虽快过完,但是初中部对年味的追寻没有停止脚步。
“春节”,中国传统佳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感概,“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只是“物质”淡化了年味吗?是否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带着思考,同学们认认真真过了一次“春节”。他们通过“问、听、看、感、思”及参与体验,让自己对“春节——年”有了新的认识。
手抄报展
问
奶奶说:在小的时假,一到腊月,村里就开始筹备过年,把养的鸡、鸭、猪都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这时,有钱的人家就会到附近不远的小镇上买些喜庆的东西,像鞭炮、“福”字什么的。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鞭炮声就响个不停,各家各户也都贴上了春联,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男人们忙着打扫“洋尘”,劈柴,女人们忙着洗被子,蒸年糕,大家都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王欣桐
听、看
虽然现在的年味表现得没那么明显,也有很多人说现在已经没有年味了。其实不然,年味就隐藏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挂在街边灯笼,家家户户门口贴着的“福”字和春联,小孩崭新的红棉袄,响在耳畔的一阵阵鞭炮声……这些都是年味的体现之处,年味,隐藏在亲人关切的眼神中。 ——王欣桐
感
以前,爸爸他们平常没肉,没糖、没新衣,到了过年这些都会有,他们就盼着过年。到现在我们天天有肉、有糖、还有新衣,大家都没追求了,只去追求电子产品,只玩手机,少了亲情。吃饭盯手机,聊天盯手机,拜年盯手机,天天盯,往死里盯,发生什么事都不以为然,年味呢?都去哪了?以前美好的年味去哪了?年味真的淡化了吗?年味真的遗失了吗? ——徐瑾言
思
年味淡了,是什么变化了呢?
人们变的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年以年味就复杂了,就被冲淡了;
现在做什么都要向钱看,就连感情都用钱来衡量,何怪乎年味无味;
一到过年就要想着“送礼”“请客”“利”与“权”如此之重,年味变淡也想当然了;
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短短几天假期,如何够用?年来去匆匆,根本忙不过来,如何能细细品味“年”的气息;
新思潮、新流向、新时尚,当传统被慢慢隐去的进候,“年”又如何不被淡化了呢? ——张衍
体验
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春节,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清洁时一家其乐融融,相互协作,充满欢乐的迎春气氛;
购年货:我们购买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来慰劳自己,大家辛苦了一年,家人们一起逛街置办年货,幸福指数直接爆棚;
放烟花爆竹:过新年,烟花必不可少,从除夕夜年夜饭开始,爆竹声便不断,我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一家人一起放烟花,更是年味满满,十足春节味。
肖童同学作品
同学们有感、有思,这些不够,他们把所看、所想、所思记录了下来,制作成一份份精美的“年味“浓浓的手抄报呈现给大家。为了让这个“年”过得更久,初中部在四、五楼专门开辟了“年味文化长廊”,同学们的作品被展示了出来。通过两周的大众现扬点赞、评选,部分同学的作品获得优秀。
寒假实践作业
2017年“春节”的脚步渐远,在追寻的过程中,相信2018年“年”的味道将更浓烈!
手抄报获奖名单
特等奖
六1:李尔莎、王卓琴 六2:杨木兰、熊师宇 六3:彭筱艾、吕忆妃
六4:陈思霖、伍婧婷 六5:陶嘉琦、胡语杨 七1:彭米米
七2:林一含、陈易何 七3:张衍、霍晓萌 八1:肖童、刘沐曦、陈琴
一等奖
六1:吴语瞳、卢湘湘 六2:任开颜、胡骞文 六3:余妮含、李思涵
六4:刘紫悦、彭周雅柔 六5:黄思雅、邓御戎 七1:周聪逸、王欣桐
七2:李昀熹、黄启纭、张若含、廖雨原、李宁远
七3:张乔茜、唐思嘉、盛恩祺、桂子健
八1:邓佳、杨佳颖、李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