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赵思涵:我的“同传”初体验
2017-04-17
四月十四日下午的场景仍是历历在目,当时的紧张感却已化成了一份自信永远伴随着我。
四月十三日,英语老师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一个现场英语“同声口译”的任务。我几乎没有经过大脑,就边答应着边跳了起来——我一直期盼着一个这样的机会来挑战自我。但当我冷静下来,存留的只是扑面而来的压力。口译可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它不仅对听力的要求非常高,还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诠释上。更让我紧张的是现场情况难以预料,需要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我在心里开始打起退堂鼓,可任务已经被接受下来了。
老师送过来美国助教Bo提前准备好的英语演讲稿让我放松下来。洋洋洒洒的两面就是这次嘉宾Bowen Boice的演讲稿。我的心理预期一下子从挑战“真枪实战”的现场同声传译简化为原来国内最牛的成人同传们其实事先也会有准备好的“脚本”了。尽管心里划过一丝小失望,但更多的当然是庆幸和踏实。
接下来我就抽出所有的空闲时间去琢磨这份演讲稿。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文才斐然。老师只要求我能翻译出大概意思,保证“信”追求“达”,而我在心里早已默默下定决心要达到“雅”。我认真地调整每一句话的语序,英语与中文语序本身就接近相反,稿子中许多从句更是加大了难度;然后是力求把英语中的习惯用语和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词语翻译到位,便于听众理解;最后是找到和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个别句子意境,靠此来达到“雅”一字。例如我将“My life has changed in the ways that I hadn't really expected”翻译为“我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再次邂逅了生活”。又将“The summer camp can let them experience some of the people and culture from that foreign nation and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y think that's for them”翻译为“夏令营能让他们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并且判定那是否是他们的‘菜’”。更是把“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and things waiting to be known beyond home”意译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翻译基本修改好后,我让同学读一句英文我跟着翻译一句中文,效果很好我也充满了信心。
登台前半个小时我在会议室见到了Bo。第一感觉就是颜值高破天际啊!一米九左右的身高,长的还颇像我挺喜欢的一位歌手Christopher。我们互相自我介绍,讨论彼此的梦想大学和专业:一个想去Harvard玩IT,一个想去Yale玩法律。接着聊了聊爱好,我说了说我最爱的Gaga和自己写的歌,他毫不掩饰对街舞的热爱。然后又开始交流对彼此祖国的感受,我讲述了我的两次伴随着Subway sandwich的美国之旅和对他的家乡Vegas的印象,他跟我谈起了去过的中国城市,对粤菜的喜爱和他现在支教的益阳学校。
去往体育馆的路上我试探性地问Bo是否会按照稿子演讲?他果断地表示会不按常理出牌。我心头一紧,马上就不再淡定了。紧接着老师又告知我要当主持人,只给我了一张宣传单并列出了几个环节,提示加起来才二三十个字。我脑袋里顿时一团乱麻。就这样,只在上场前组织了一下语言就被推到了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看着全校师生的目光,我凭着以往主持的经验没出茬子,心里总算送了一口气。
而真正的挑战在和Bo一起走上舞台的一瞬间才开始。我们本来是站在舞台的左边,他却突然走到舞台最右边;可能由于不熟悉话筒,他把话筒放得很远,声音也不太清晰。演讲更是不出意料地一点儿也没按稿子来!我尽力去捕捉他话中的关键词,和观众一起互动营造出轻松氛围。其中有一句话我只捕捉到了关键词,便在脑袋里马上用关联词连接好再翻译出来。当Bo说出“That's all.”后我脱口而出“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我才突然发现同声传译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我又转过身邀请Bo为同学们展示一下街舞,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在彼此设置的挑战中都完美谢幕,收获颇多。
走下台,老师们纷纷鼓励,赞扬我,我也非常开心和满足。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挑战,或许它可以被预知,又或许它会来个突然袭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好,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面对所有的不确定。哪怕再措手不及,也能最精彩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