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呼吸的教育 让我们的课堂有生命

2017-09-27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处处皆学问,语文学科教学亦是如此。9月23-24日,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家“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如沐春风般的洗礼,有呼吸的教育,有生命的课堂,如同一首悠扬的歌,震撼全场。

23日的学习,来自深圳的肖绍国老师的从容出现开启了第一课。肖绍国老师选取《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片断,打开了诗画语文的言语密码。言语,是人存在的“襁褓”;言语,是人存在的“家”;言语是人的归宿,在他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诠释。整堂课上,他带领六年级的孩子以“扩散——再扩散——聚焦——再聚焦”为核心线索,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中的节奏美,鼓励学生把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诗中的画面美,整堂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陶醉在诗歌的灵秀婉约中,课堂的节奏张力打动了所有的人。

陆红兵老师的《田忌赛马》是一节直接指向“儿童深度”学习的课。陆老师的课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在反复的发现、比较、讨论、辩论中,对文本的结构、行文进行推敲,鼓励孩子跳出教材,勇于挑战老师、书本,在学和感悟中,体会写作意图。一句“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赐予了我们太多“思想越狱”的冲动。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这几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诗句,点燃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课堂上充盈着浓浓的思辨哲学意味。你们知道吗?她的出现点亮了现场。你们猜猜?这是谁的风格?那就是小语界的大咖——窦桂梅老师。从开端的古今对对碰到将课文读准读顺,从思辨乾隆题跋到行家里手的探究,从“画中意”到“画外音”,从苏轼到林语堂的“李江苏海”,课堂里掌声、笑声、赞美声不断,有动听的朗读,有创作的火花,有发现的快乐。窦老师真情流露,激情澎湃,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对小古文的热爱,对题跋的热爱,对苏轼的热爱,勾起了现场所有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窦老师还跟我们一起分享了关于苏轼主题课程群的思考与实践的做法。的确,从教师回到语文教师,能赋予语文课堂学习太多的活力。

24日的活动内容也精彩纷呈。著名儿童教育工作者罗一宸老师讲述自己用心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懂他所需,给他所要”。 汪智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带领孩子“品外貌语言,悟慈母情深”,以情动人,耐人寻味。

著名的李卫东老师的示范课《搭石》,课堂气氛活跃,扎实生动、朴实精巧。一堂课下来,写作方法如同丝滑的巧克力,丝丝入扣,浸润孩子心田,潜移默化间孩子们学会了普通镜头和特写镜头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后,他分享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认为语文水平的提升得在创造中提升,语文教学亦可以通过“朗读感悟—解读文本—语言思维拓展”来发展思维。他还提到每个年级的学情,抓住每个年级的学段特点尤为重要。一年级的一句话,二年级的两到三个句子,三年级的段落,四年级的几段话,五、六年级即是对通篇的把握。李老师鲜明的教育理念将整个会场推向了高潮。

短暂的两天,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用聪慧和高尚书写好“人”的一撇一捺,做真正做有情怀的教育,为聪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助力中国梦。